新华网:30年攻坚,中国肝炎防治有哪些变化?

2024-04-25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

  从1992年到2023年,30年间,中国数千万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侵害。这不仅是生物医药技术创造的奇迹,更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结下的硕果。30年间,中国在肝炎防治上做了哪些事?又形成了哪些可复制的经验?

  近日,“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”在京举行。在参与此次大会专家们看来,这离不开国家顶层设计的完善,防控措施的优化、生物医药科技水平的进步,群防群控基础的不断夯实。

  1992 年,中国乙肝疫苗接种被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。

  “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。” 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看来,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,功在当下,利在千秋。

  “30年了,疫苗打了一代人。如果1992年出生的人没打疫苗,不仅这一代人没法得到保护,等到这批人再进入生育年龄,生下来的孩子依然无法幸免。”王宇认为,打疫苗不仅是保护一代人,造福的是中国的未来。

  一支支疫苗像一面面“护身盾”,让遭受乙肝病毒入侵的国人,终于有了底气和武器。

  2005 年,乙肝疫苗被纳入了国家一类疫苗,新生儿全部免费接种。

  如今25年过去,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依然走在肝炎防治的第一线,在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疾控局的领导下,积极促进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多渠道筹资的创新模式,正在探索一条“肝炎-肝硬化-肝癌”全病程管理的新道路。

  聚焦三大任务,扫清防治肝炎“拦路虎”

  “坚持早预防,加强检测发现,规范抗病毒治疗”——这是今年世界肝炎日我国提出的主题。锚定了当前我国肝炎防治的重点任务。

  尽管当前中国已具备了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主要条件,但要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目标,“筛查率低、就诊率低、治疗率低”依旧是防治肝炎路上的三大“拦路虎”。

  “乙肝早期症状微弱,常被忽视,导致筛查率低,就诊率低;乙肝病毒感染者缺乏检查、治疗的积极性,对长期用药的依从性低,导致规范治疗率低……”王宇表示,乙肝“三率”低下阻碍了中国消除肝炎危害行动的进展。

  如何扫清防治肝炎路上的“拦路虎”,化被动为主动?

  扩大筛查,是肝炎防治的第一步。庄辉介绍,作为降低传染病危害的关键措施之一,筛查可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,降低疾病的危害。通过对一般人群筛查肝炎病毒,可使尚未感染者早预防。

  抗病毒治疗,被认为是肝炎患者预防肝癌的最有效措施。王宇介绍,肝癌防治是最具有“性价比”的,相比肺癌、消化系肿瘤、血液肿瘤等,导致肝癌的高风险因素完全可知、可治、可控,经济可负担,最具有经济效益。

  “最新版指南提出‘扩大治疗’的治疗理念,所谓扩大治疗,就是乙肝治疗的适应症放宽了。以前只有出现明显症状才治,相对比较晚,现在要提前干预,关口前移。”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教授解释,以前的治疗就像“雪中送炭”,只治疗那些最严重的最急迫的,现在我们要做的是“锦上添花”,提前一步,让乙肝发展得慢,让患者的生命质量更高。

  扩大治疗的背后是技术的进步、认知的改变,更是政策的扶持、医疗卫生综合发展的结果。

  在费用方面,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,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集中采购的实施,显著降低了抗病毒肝炎药物价格。贾继东介绍,“以前抗病毒的药物一个月要1000多块,还不包括检查的费用,现在通过集采降价,乙肝患者每个月药费只需几块钱。”

  肝炎防治需全社会共同参与

  肝炎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。探索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的创新模式,建立病毒性肝炎防治协作机制,是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重要一步,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。

  在探索消除肝炎危害行动的过程中,海南省走在了前列。

 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毓辉强调,肝炎防治,需要政府推动协调各部门,动员治理组织的力量,共同推动。其次,建立五级治疗体系,实现肝炎转诊治疗管理流程闭环;加强三级预防体系建设,强化数字技术支撑。“比如乙肝母婴阻断方面,引入了数字疗法等技术,可有效阻断母婴的乙肝传播。”

  “对解决肝炎相关疾病防治,海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做得很有亮点。”王宇介绍,从2020年7月1日起,海南省基本医疗保险调整了门诊慢性特殊疾病定额标准和病种,将慢性乙型肝炎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特殊疾病进行管理,大大减轻了乙肝患者的重负。

  未来,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还将在国家卫健委、国家疾控局指导下,促进其他省、市、区的肝炎防治工作,最终在全国实现消除肝炎危害的目标。